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统战要闻 > 正文

西藏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不获全胜不收兵 不漏一户不落人

作者: 张尚华发布时间: 2020-05-23 09:26:21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打印
T+
T-

  稳稳下移、平行前展、轻轻挑物……在西藏净土乳业有限公司,38岁的强巴旦增正熟练地将整箱整箱的纯牛奶用叉车准确运送到指定货架上。

  “这样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前想也不敢想。”两年多前,强巴旦增一家从林周县搬进了城关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恩惠苑社区,并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现在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强巴旦增笑着告诉记者。

  强巴旦增是近年来我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缩影。2019年,我区19个贫困县(区)摘帽、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绝对贫困基本得到消除,整体攻坚即将取得全胜!

  在拉萨,2019年,全市贫困人口实现动态清零,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64元。

  “2019年,拉萨市坚持摊子不撤、包袱不甩、脚步不停,以防范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两个防范’为重点,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为抓手,脱贫机制长效化、兜底保障精准化、产业带动稳定化、劳务转移常态化,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全国人大代表、拉萨市委副书记、市长,城关区委书记果果了然于胸。

  针对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带来的新挑战,果果表示,拉萨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帮扶不停顿、思想不大意、责任不放松,变危为机、深挖潜力。

  果果说,一是加快推进劳务用工本地化。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加强贫困劳动力组织化输出程度。一季度,全市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1.4万人,转移收入4415万元。实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5元,同比增长9.5%。二是加快推进本地产品本地销。深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推进扶贫项目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特色商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市场、进部队、进企业、进家庭,组织各级工会将会员福利资金的60%用于购买扶贫产品。实现全市机关、学校、军队食堂扶贫农副产品全覆盖。三是加快推进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围绕扶贫产业项目建设与脱贫攻坚同步收官,狠抓剩余166个扶贫项目开复工工作,在建筑基础材料供应、防疫物资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当前,阿里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全国人大代表、阿里地委原副书记、行署原专员彭措告诉记者。

  彭措介绍,阿里地区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四年来,全地区累计减贫6214户23230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8.7%下降到零。二是群众收入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37元,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三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投资4.18亿元,累计解决17000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3672.69万元,累计解决1881户6622人的住房安全问题。改造提升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1处,受益人数7091人。四是精准帮扶措施进一步落实。截至2019年底,完工产业扶贫项目73个,利益联结贫困群众12497人,直接受益5569人、年人均增收1450元,产业脱贫6588人。

  粮食产业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相连。如今,粮食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说,在西藏,青稞占粮食总产量的80%和粮食播种面积的80%。这几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稞增产行动计划,支持开发使用新品种,特别是新品种“藏青2000”“喜马拉22”大面积示范推广以后,青稞年年增产,老百姓的收入大幅提升。同时,我区还积极加工生产青稞产业的衍生品带动西藏农民增收,先后研制了青稞精酿啤酒、青稞白酒、青稞茶、青稞饼干、面条等精深加工产品53个,其中5个产品已经与企业达成协议转化应用。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昌都市藏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泽仁永宗颇有体会。

  她说,近年来,昌都市基层医疗服务更加健全,实施健康扶贫行动,认真落实城乡居民免费体检政策,全面推行医疗报销“一单制、一站式”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重病、慢病救治率达到100%,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覆盖率达100%,以乡(镇)医生为骨干,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666个,实现全人群“应签尽签”,组建“县+乡+村”模式的巡回诊疗责任团队,每个责任团队包干1-2个乡(镇),实现上门巡诊、入户访视全覆盖,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持续提升,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

  同时,持续深化“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内地优质的医疗资源,实施万名医师下基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高海拔边远地区工程,把优质医疗服务送至基层,打通了偏远农牧区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