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统战人士 > 正文

他把20年青春岁月留在西藏

作者: 劳木发布时间: 2017-04-10 10:01:08来源: 环球时报
打印
T+
T-

 

前些日子,俞成秀同志对我说,要写人民日报社老同志应该写写周梅生,他在西藏工作20年,是报社援藏干部中在西藏工作时间最长的,经历丰富,还赶过马帮。老俞当过报社人事局长和离退休干部局党工委副书记,他推荐的人一定有故事、有看点。
《西藏日报》总编辑向吴冷西求援,老周被“对号入座”
1960年12月中旬,时任《西藏日报》总编辑的金沙趁来京开会的机会向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求援,希望人民日报社派遣一名能胜任国际新闻编辑工作的干部支援《西藏日报》。
当时选派干部援藏有以下标准: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有一定专业、家庭负担轻。几天后,报社人事处长成坊找老周谈话,说经过再三研究,认为他最符合条件,决定派他到西藏工作。时年34岁的老周表示服从组织分配,但心里有些犯愁——他爱人正下放劳动,5岁的儿子没人照顾,这可怎么办?再三权衡,老周决定赴藏后,由爱人将儿子带回他的江西农村老家抚养。
到西藏日报社第二天,时事组长的重担便压上肩头
1961年元旦过后,老周便匆匆离京,开始历时半个月的艰难行程:先乘火车一路向西,在玉门关外的峡东站下车,换乘长途汽车,经敦煌进入青海,穿过荒寂的柴达木盆地,登上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终于在春节前抵达拉萨。
休整一天,老周立马上班。他被任命为时事组长、版面主编,这公认是报社最重最累的活。据老周回忆,当时《西藏日报》每天出4个版,一版要闻,二版地方新闻,三版国内时事,四版国际时事。他所在的编辑组每天编辑两个版。组里人手少,最少时仅有3人。选稿、编稿、做标题、画版样、跑排字房,经常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
老周他们深知责任重大,没人叫苦叫累。那时交通不便,内地报纸往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运到西藏。进藏人员主要靠《西藏日报》了解国内外形势,百万翻身农奴也通过该报藏文版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他们尽力改进工作,除了精编新华社稿件,还自己写稿,开设十几个专栏,如《半月国际时事》《短剑集》《编报一得》等,力争使报道通俗化、系统化,增强报道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最难忘的一幕: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小羊羔团团围住
“文革”开始,老周被打成“黑帮分子”,挨过批斗。1969年下放到位于藏北、海拔4000多米的江达县字呷区。区里干部编制为10人,只有他一个汉人。在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老周逐渐学会了藏语,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得到了信任和尊重。他担任区革委会的文书和财粮员,管印章、开介绍信、写总结、制报表,甚至协助武装部征兵,更被称为区里的“大管家”。
一段难忘的经历让老周津津乐道:下放期间,老周曾和区里的炊事员带一个由十几匹马组成的马帮去青海玉树采购。他们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饿了在河边埋锅造饭,夜里到牧民的帐篷里投宿。他深情回忆道:“有一天早上醒来,我感到暖洋洋的,伸手一摸,触到软绵绵的东西,这才发现从头到脚被一群小羊羔包围。原来牧民很爱护羊羔,不让它们在外露宿,入夜全都赶进帐篷,而我又盖着棉被,这些小家伙都爬到我身边了。”这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让老周产生莫名的感动,此温馨的画面便永久印刻在他的记忆里。
胡耀邦提出入藏汉族干部内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老周回到国际部
1980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西藏视察,在多个场合讲到,藏族干部已成长起来,要由他们当家做主。他提出把大批汉族干部内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老周的内调申请获准,回到阔别20年的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重返人民日报,他先后任苏联东欧组和国际副刊组组长,多次出国访问。1987年离休后,又被返聘工作10年。
为未尽父亲责任而愧疚,为儿子出类拔萃而自豪
被送到乡下抚养的儿子是老周心中永远的愧疚。好在儿子一直学习成绩优异,但小学毕业后,当地不让他上中学,理由很古怪:你们一家三代人都吃皇粮,你应该去种庄稼。辍学5年间,儿子边干农活,边由母亲辅导,自学完成高中课程。1972年,按规定老周可以带家属入藏,儿子便在拉萨直接进入高中学习。在知识的阶梯上,他以轻快的脚步一路攀升:本科就读四川大学,研究生考上北京大学,后在美国读完博士。此后,他在美国教过书,进过公司,成为公务员。提起儿子,老周愧疚与自豪交织,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10月,老周过了90岁大寿。虽然身体尚好,但他知道西藏是去不了了,对它的怀念也就格外生动具体,那里留有他20年青春岁月,深深地铭刻着他生命的轨迹。
(责编: 吴桃)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