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统战人士 > 正文

【砥砺奋进70年】1957年,“白玛次仁”们的内地求学路

作者: 王淑 王媛媛发布时间: 2019-10-23 15:03:32来源: 中国西藏网
打印
T+
T-

  “我想去内地学习,恳求您帮帮我。”渴求的话语虽已过去64年,但西藏民族大学退休教师陈钦甫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名叫白玛次仁的孤儿,在西藏太昭宗(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一个头人家放牛羊。没有人身自由的他想要去学习,除了问询父母还要求得头人同意。

  “我想帮他,可是按照《十七条协议》的规定,很难。”几经努力,白玛次仁如愿跟随陈钦甫,成为中共西藏塔公(现林芝)分工委藏族学院训练班的一名学员。西藏和平解放后,为培养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民族干部,一批批学员被送往内地学习,白玛次仁也在1957年如愿踏上了内地求学路。

  图为1958年春节,西藏团校十一班师生在陕西省宝鸡市虢镇教学楼前合影。第二排右一为陈钦甫,右二为白玛次仁

  图为2019年9月,佩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陈钦甫

  改变:中央指示内地办学

  “白玛次仁本可以早一年去内地学习的,可他不愿意,表示要和我在一起。”“一同去内地”的机会终于在1957年6月盼来了。

  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西藏工作方针和“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1957年3月5日,中央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同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正式决定筹建学校。学校筹建过程中,陈钦甫接到任务:去北京中央团校学习,同时兼顾带领林芝地区(今林芝市)60名藏族学生去内地学习。

  带领学生来到拉萨后,陈钦甫本以为任务圆满完成了,哪成想任务并没有结束。不能去中央团校学习了,要带着这批学生到兰州。从解放华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华中南、解放大西南等战役中一路走过来的十八军老战士陈钦甫自然是服从组织安排的。“这不仅改变了我的行程,也改变了我的一生”。

  同样改变一生的,还有白玛次仁和他的同学们。

  60余人的队伍继续从拉萨启程,汽车一路驶过那曲、格尔木、柳园、山丹等地。经过十余天的颠簸,1957年7月17日,一行人终于抵达甘肃兰州。“白玛次仁担任临时班长,乘车途中,他协助我做了许多工作。”

  启程:翻山越岭的求学路

  从世界屋脊到渭水之滨,公路里程近2800公里,为了抵达这里,陈钦甫和白玛次仁一行人经历了近半年的艰辛。

  筹建学校过程中,西藏团校和西藏公学的校址分别设在青海省上王庄和甘肃省山丹县。因学校尚在筹备,西藏团校的600多名师生集中住在兰州大众饭店。

  “去上王庄考察回来的同志们汇报说,那里没有可供学生居住的宿舍,气候也不好,风沙大,偏僻荒凉。”师生们听后反应强烈,都不愿意去。找不到合适的校址,大家只得继续住在兰州。

  住了3个月,校址终于有信了:陕西省宝鸡市虢镇264技校可以作为校址。又一场“迁徙”开始了,分布在兰州、昌都、雅安等地的师生们迅速集中到虢镇。白玛次仁也被编入西藏团校第十一班。

  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央同意将原西北工业学院咸阳校址全部转给西藏工委作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的校址。1958年3月中旬,西藏团校由宝鸡虢镇迁到咸阳校址,团校保留原建制,接受西藏团工委和西藏公学党委双重领导。

  图为告中央已同意将咸阳原西北工学院校址全部拨给西藏公学、西藏团校使用的电报

  图为西藏公学、西藏团校早期校景

  学习:刻苦努力处处带头

  在西藏团校筹建和建校伊始,学校遇到了不少困难。“衣、食、住、行,后勤保障和教学方面困难重重。”陈钦甫说起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谈到,一方面是自己想办法克服,另外一方面则得益于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

  筹建工作基本就绪,学生渡过“生活关”后,学校正式开课了。“首先就是通过汉语拼音学习汉语和汉字。”为了配合汉语拼音的学习,学校在教室、走廊、食堂等地张贴悬挂《拼音方案》学习挂图,让学生们迅速提高汉语文水平,为下一步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班长的白玛次仁学习上很刻苦,生活上也是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学校广播一响,他第一个起床,带领全班学生跑步出操;晚上熄灯后,他总是陪陈钦甫逐个宿舍检查完人数后才去睡觉。

  学校迁到咸阳校址后,经过数月准备,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同白玛次仁一样从雪域高原奔赴内地的3000多名学员在咸阳开始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同时接受民族宗教观、爱国主义等专题教育。

  图为学校师生载歌载舞欢庆开学

  图为学生学习拼音

  图为学校老师关爱学生,深夜查看学生宿舍,为学生盖被子

  分别:师恩永记铭刻于心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上层反动分子,违背历史潮流和西藏广大人民的意愿,公然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全面武装叛乱。西藏团校、西藏公学的2000多名师生奔赴平叛斗争前线,成为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

  “出发前,白玛次仁特地到家里和我告别。” 白玛次仁含着眼泪紧紧握住陈钦甫的手说:“谢谢老师,是你把我领上了革命的道路,感谢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我不会忘记学校、党组织的培养教育。”

  火车快要开了,站台上挤满了欢送进藏师生的老师和同学们。“列车满载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转眼便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从此,我和白玛次仁同学分别了。”

  图为送别师生进藏的火车开动,留校师生们向他们挥手告别

  图为进藏师生将种子带回西藏,让它们在家乡土地上开花结果

  1959年9月7日,随着西藏团校合编到西藏公学一部,那段历经兰州、虢镇、咸阳的西藏团校也成了短暂过往。“记忆没有被封存,那些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日子永远难忘记。”

  西藏公学第一批学员、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巴桑曾撰文回忆说,在校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和劳动情况印象很深,对尔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让她感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伴随着西

  藏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西藏公学也逐步实现了从干部培养到专业教育的转化,奠定了光辉而独特的历史地位。时至今日,一代代西藏民大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铸造着西藏高等教育的光辉。(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媛媛 图片由西藏民族大学提供)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