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统战人士 > 正文

一位朴实忠厚且有乡土气的藏学家

作者: 石硕发布时间: 2020-03-06 10:43:01来源: 中国西藏网
打印
T+
T-

  2月下旬忽然得到杨嘉铭教授去世的消息,让人惊诧的是,听说去世的时间竟是1月19日。询问其家人才知道,杨嘉铭教授生病后一直不想麻烦人,生病住院对外没说,1月19日其去世前已临近春节,他怕影响了大家过节的心情,嘱咐家人不要惊动任何人。于是家属将其火化、骨灰撒进了他故乡的大渡河。就这样,杨嘉铭教授就像流经康定城的大渡河支流折多河畔的一缕清气,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洒脱、自在而释然,让无数朋友和对他心怀敬仰与感激的人连送别他的机会都没有。杨嘉铭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处处为别人着想,即使走也生怕打扰别人,做人做事极为低调且朴实忠厚的学者。

  不知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说越谦虚低调的人,越值得信赖和交往,在学术圈内更是如此,那些做了一点学问就自我膨胀,把学术当作获取名利工具的人,是学问之大敌。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也说:做学问的最大忌讳是争名夺利。学术圈内,在学术上取得骄人成绩,但却朴实无华,低调且不事张扬的学者,杨嘉铭教授大概算是一个。

  杨嘉铭教授进入学术领域是一个传奇,他没有上过大学,1985年修建康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时,他是建筑公司的经理,因为酷爱康巴文化并做了一些研究,康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好后,缺乏老师,他就留下来改行做了教师。杨嘉铭教授是土生土长的康定人,出生于一个汉藏和璧家庭。他熟悉康定城的每一个角落,对康巴地区的历史文化、传说掌故和民风民俗如数家珍。他的奠基之作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为完成这部民族志,他呕心沥血,不仅查阅了甘孜藏族自治州所有社会历史资料及地方志文献,还带着林俊华等几位康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几乎走遍甘孜州的山山水水。这部50余万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至今仍是从事康巴和甘孜州民族研究的重要参考和入门书,我书架上那本即因常常翻阅而变成了旧书模样。

  图为杨嘉铭和他的第一本学术处女作《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

  我和杨嘉铭教授认识甚早,具体什么时间我已记不清,但我们却有不少共同的田野考察经历。他曾参加我主持的“青藏高原碉楼研究”课题组,我们曾一块儿在西藏山南的措美、隆子、错那等地以及林芝、日喀则一带调查碉楼;也曾陪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批学者在岷江上游和甘孜州跑过一个多月;10月深秋我们还一同到偏远的甘孜州石渠县调查历史文化资源并意外地发现了藏区最壮观的松格玛尼石经城;我们也曾无数次一道在康定、雅江、丹巴一带考察。这些考察或应我、或应他、或应第三方邀约。在这些考察中,我们白天同坐一车,一起调查,吃住在一起。杨嘉铭和我是烟友茶友,晚上我们燃起一支烟,沏上自带的好茶,一块轻松闲聊,怡然自得,那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杨嘉铭教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一是他为人厚道随和,二是他吃苦耐劳与敬业精神。

  图为与杨嘉铭一起参加在金川 东女国文化研讨会(左二:石硕,左四:杨嘉铭)

  记得我们在西藏山南地区调查碉楼,他真是一把好手,不怕苦不怕累,翻上爬下,身手像年轻人一样,一会儿就把一座碉楼的基本数据测量完。后来我们共同合作完成的《青藏高原碉楼研究》一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说什么时候一块聚聚,喝点小酒庆祝一下,他谦虚地说“要得,要得。但主要是你弄得好哇,我不过是敲点边鼓”。这话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杨嘉铭教授的为人就是这样,谦和低调,为人忠厚,做事踏实,兢兢业业。

  图为笔者与杨嘉铭在四川丹巴梭坡乡留影(左二:杨嘉铭,左三:石硕)

  作为一名靠着顽强毅力自学成才并从康巴地域走出来的学者,杨嘉铭教授绝对是康巴人民的骄傲,是四川藏族学者中的佼佼者,也是全国藏学领域一位不可多得并有特殊贡献的学者。杨嘉铭教授极为勤奋并一生执着于藏学研究。除对甘孜州民族历史研究外,他在藏族面具文化、石刻艺术、《格萨尔》图像、藏式建筑、石碉、唐卡艺术等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作出了开拓性和不可替代的学术贡献。他一生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有关藏学研究文章百余篇。代表性著作有《琉璃刻卷——丹巴莫斯卡〈格萨尔王传〉岭国人物石刻谱系》《中国藏式建筑艺术》《四川藏区的建筑文化》《德格印经院》《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雪域娇子岭 格萨尔王的故乡》《西藏绘画艺术欣赏——八邦寺珍藏<噶举金鬘>唐卡赏析》《西藏<格萨尔>图像艺术欣赏》(上、下)《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我国藏区寺庙神舞及藏戏面具研究》《四川藏地寺庙》《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等等,这些成果在藏学领域独树一帜,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此外,因为人缘好又极为熟悉当地文化,杨嘉铭教授还应邀承担了不少甘孜州及各县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旅游产业规划工作,为甘孜州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图为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答辩会留影(右一:石硕,右三:杨嘉铭)

  杨嘉铭教授的学术贡献已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他1999年被授予全国自学成才十佳“标兵”称号,两次获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00年又作为人才引进到西南民族大学担任博物馆馆长,不久晋升为二级教授。退休后,他仍一如既往执着于藏学研究,申报并主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图像文化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好友李星星对杨嘉铭教授的评价:“杨嘉铭教授是条汉子,没有学历,自强不息,目标坚定,兢兢业业,不计荣辱,宽以待人。”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图为石硕(左一)、杨嘉铭(左二)、李星星(左三)、李绍明(右一)合影

  杨嘉铭教授走了,离开了他所钟爱的藏学研究事业,离开了他挚爱的康巴大地,也离开了爱戴他的亲朋好友。当得知他的骨灰撒在了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时,我能体会到他对故乡的那份挚爱与眷念。我也忽然悟到,做人文研究实际上是需要“根”的,这“根”大约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气”,也就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人民与文化要有一种情怀,一种深藏于内心的爱。

  行文至此,我默默许下一个心愿,下一次去康定途经大渡河时,一定要在大渡河畔停车,伫立,为挚友杨嘉铭教授在天之灵祈祷,以此送别这位朴实忠厚且有乡土气的藏学家。(中国西藏网 文/石硕 作者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