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炎培
 

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旧址
 
全面抗战初期,中华职业教育社西迁,在西迁过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延续了职业学校、农村改进、职业指导、职业补习四大事业,发展战时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抗战自救;全面抗战中后期,黄炎培提出以政治为中心的“职教救国”理论,赋予职业教育以抗战内涵,推动中华职业教育社、地方办事处创办抗战职业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抗战救国,为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理想政治环境而努力。
总社西迁:延续职业教育四大事业
1937年11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被迫西迁。西迁武汉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武汉会议”,黄炎培在会上提出,凡是设立办事处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创办职业学校、农村改进、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根据“武汉会议”精神,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在武汉、桂林、重庆三个总社办事部以及各地方办事处所在地开展职业学校、农村改进、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延续了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四大事业。
武汉办事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西迁的第一站。1937年11月下旬,总社大多数成员到达武汉后,接连两天商讨难民救济办法,决定工作方针:大量收容,迅速疏散,保存元气,支持抗战。由冷遹指导办事处从事难民救济工作。武汉期间,总社召开“武汉会议”,确定了西迁期间战时职业教育的方向。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武汉办事处随之撤销,总社后迁广西桂林办事处。桂林办事处于1938年5月设立桂林职业指导所,先借当地商会办公,10月总社迁来后,与总社合并办公。同月,由广西省政府出资,总社派员创办广西职工训练所。1939年,教育部决定筹设实用职业学校数所,其中广西实用职业学校由总社在桂林筹备。到1939年初,广西办事处先后举办了两期职业教育补习班,第一期培训184人,第二期培训130人。
1938年1月,黄炎培、江问渔等中华职教社领导到达重庆,和中华职业学校校长贾观仁一起,开始筹建中华职业学校(渝校)。1938年10月11日,中华职业学校正式开学。中华职业学校(渝校)分土木、机械、商科和较后开办的中等技术科,黄炎培亲自到渝校上课。中华职业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很多成为战时民族工商企业中的青年骨干。同时,为了抗战胜利后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于1943年9月正式开始招生。
1939年10月10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创立重庆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同时,接管了四川办事处的“永川赈济造纸厂”,重庆难民职业介绍所也交由总社代办,总社合作的事业机构增加了重庆职业互助保障协会。
1941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重庆职业指导所订定《协助重庆各级学校举办升学就业指导演讲办法》并推行。1943年5月10日,中华职教社与重庆教育局研讨推行各校升学、就业指导问题,合作拟定《重庆市实施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办法大纲》。5月12日,中华职教社在张家花园举行升学及职业指导谈话会。从此,全市各公私立职业学校,均成立了以校长为主席的升学、就业指导委员会,采取各种办法指导毕业生升学或就业。
194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重庆市教育局合作,共同拟定《重庆市职业补习教育办法大纲》。该大纲公布后,重庆大规模开展职业补习教育。1945年统计,全市有补习学校近百所,其中大部分为职业补习学校,在校学生超过万人。
西迁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重庆、昆明、桂林、贵阳等地方办事处设立职业补习学校及职业指导所。
1943年3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四川办事处筹设的都江实用职业学校,择定校址于四川灌县丰都庙,购附近地50亩为农场。抗战中后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云南创办了一所大专性质的职业学校:银行专科学校。
“教育跟着政治走”:创办抗战职业教育
1938年底,在全国一致抗战局面形成前夕,黄炎培在重庆撰写《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提出“职教救国”理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黄炎培“职业救国”理论的引领下,提出“教育跟着政治走”,着重发展战时职业教育,为抗战救国服务。
1939年4月16日至5月4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昆明召开抗战工作讨论会。会议专门座谈了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以及黄炎培就介绍撰写该文缘由的《一封公开的信》两篇文章。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以往工作态度,有一些不免为教育而教育,为职业教育而办职业教育者,此时观念完全不同,完全变为国家民族而办职业教育,为抗战建国而办职业教育矣”。
1938年,武汉沦陷前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武汉开展了难民救援工作,最后留下了800多人。1938年6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其中300失学失业青年组成了江苏失学失业青年工读服务团,由江恒源任团长,率领这300多人到沅陵浦市镇江东寺创建了学校,后因经济困难于1940年解散,剩下500多江苏籍人士组成了江苏纺织工业委员会,开办“难民纺织工厂”,由冷遹任主任委员,到常德漆家河镇建设江苏难民纺织工厂。
1938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重庆难民职业介绍所,办理难民职业介绍和职业训练事宜,帮助了大批从外地流亡来渝的难民和学生求职谋生,总社迁重庆后,重庆难民职业介绍所交由总社代办。1939年4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附近的永川县筹建了永川赈济造纸厂,该厂主要吸收难民、生产新闻纸,1939年7月正式出纸,当年产量一千吨。永川赈济造纸厂发展比较顺利,成为难民生产自救的一个典型。193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还组织中华职业学校(渝校)师生参加7个难民收容所的工作,接受难童免费入学,向难民发放慰问、代笔、询问、施茶、施粥,每逢元旦春节,还联络民众、募集寒衣。
1939年1月,广西成立“伤兵之友社”,广西办事处积极参与,并成立伤兵难民慰劳所;举办难民纺织厂、支持参加由陶行知发起的岩洞教育,同时与相关单位举办中华营造厂、中华铁厂等。1940年5月,四川办事处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济、慰问,动员青年学生到7个难民所开展救护工作。
职教救国:培养抗战人才
1943年4月,在全面抗战进入最紧张的时候,黄炎培撰写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将“职教救国”理论与抗战形势结合起来,形成“职教救国”的实践理论。
《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将抗战职业教育的精神进一步拓展,提出培养七种抗战人才、建国人才。
1943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举行立社二十六周年展览,周恩来在百忙中赶来参观,参观后又同黄炎培等人长谈了时局和日军动向。其后不久,周恩来为解决副官钟韵夫妇的职业掩护问题,想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周恩来派钟韵夫妇从桂林转往昆明工作,为他们写了致时任云南办事处主任孙起孟的介绍信。钟韵夫妇到昆明后,持着周恩来的亲笔信找到孙起孟,孙起孟立刻安排他们在中华职业教育社里住下,并委派钟韵为总务主任。钟韵利用总务主任的便利条件,在云南办事处的储藏室里架设了秘密电台。除了掩护党的地下电台外,昆明办事处及该处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曲靖分校,以及由该处代管的省立开远农业职业学校,还分头接待了从各地辗转来到云南的几十位进步人士,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大多也是由云南办事处帮助解决的。到抗战胜利前夕,云南办事处已赢得“民主堡垒”的美誉,办事处很多工作人员都曾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如1944年共产党领导昆明各界群众举行反内战集会,会上大量散发由闻一多起草的《反内战宣言》,这份宣言就是由云南办事处同仁秘密印制的。
“南泉大计”:战后五年计划
1945年1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分析当时局势,看到抗日战争胜利可期,黄炎培前往重庆南温泉,花了两天时间,制订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今后五年间建设大计》(因文章在重庆南温泉撰写,又称“南泉大计”),后改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战后五年计划”。
“战后五年计划”明确制定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战后五年间建设大纲的背景、依据和原则,同时提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地位与附属机关的分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附属事业、农村教育及劳工教育的试办、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验、研究系统的建立、出版及发行、社员征募与联络的专责、总社与附属机关任务的分担、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附属事业的联系等17个方面的任务。由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战后五年计划”未能付诸实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黄炎培、杨卫玉、王艮仲等在四川省重庆市研究职教社迁返上海问题。1945年9月16日中华职教社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对原有事业或恢复、或改进整理、或进一步加强,桂林、贵阳、西康办事处停止。
至此,中华职业教育社战时职业教育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