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精彩图片 > 正文

【砥砺奋进70年】小小青稞化身富民产业

发布时间: 2019-10-29 17:03:35来源: 中国西藏网
打印
T+
T-

  图为西藏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表演 摄影:赵二召

  入秋的西藏,大地金黄,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从藏东河谷到雪山脚下处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受惠于现代物流,青稞产品逐步走入千家万户。小小青稞从粮食化身为富民产业。

  筑牢产业发展之基 青稞产量稳中有升

  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在雪域高原上已有350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青稞占西藏粮食作物面积的80%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人均青稞消费占全区人均粮食消费比重高达67%。

  在几十年前,耕地用“二牛抬杠”,一家人一年忙到头,也产不出多少粮食,甚至还填不饱肚子。随着改革开放,西藏的青稞产业迎来大发展,逐步从自给自足走向规模化、市场化。

  随着青稞育种工作和机械化生产的推广,青稞产量逐年上升,筑牢了青稞产业发展之基。早在1951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就派出农业专家组随军进藏进行农业科学考察。从1952年起,先后创办了昌都、拉萨、日喀则等农业试验场,开始对各种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青稞科研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图为拉萨市林周县松盘村青稞丰收 摄影:赵二召

  1952年到1966年期间,青稞科研主要侧重于对西藏当地农家品种的收集鉴定、筛选以及青稞生产问题的调研工作,选育了拉萨勾芒、白玉紫芒、白朗蓝、藏青336、喜玛拉4号、山青5号等品种。实现了西藏自治区青稞品种的第一次更替,青稞产量大幅度增加,总产量从1960年的12.9万吨,提高1975年的近23.6万吨。

  尤其是选育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以藏青2000、喜玛拉22号等为代表的青稞高产新品种,青稞品种再次实现大面积良种更新换代。目前这两个品种推广面积占青稞种植面积的70%左右,青稞单产从250公斤/亩提高到350多公斤/亩,青稞总产量突破70万吨。

  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说:“每一次青稞品种更换,青稞亩产都增加40%以上,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西藏自治区青稞增产和保障青稞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粮食特别是青稞安全,确定了到2020年西藏自治区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100万吨,青稞产量达到80万吨的目标任务。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认真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示部署,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粮食双增长行动方案。可喜的是,2018年西藏青稞种植面积达212.7万亩,总产量达81.4万吨,提前完成既定目标。

  结出产业发展之果 青稞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10月16日至22日举办的西藏产业扶贫成果展上,青稞产品展区作为一个独立展区分外耀眼。西藏是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 (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一个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积极做好青稞产业扶贫、牦牛产业扶贫、特色旅游扶贫、民族手工业扶贫、公益岗位扶贫等工作。其中青稞产业扶贫被摆在了产业扶贫的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为机械化收割青稞 摄影:赵二召

  近年来,围绕做强青稞产业,提升青稞产量,西藏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强力举措。在农牧业“十三五”规划中,划定35个县区为青稞生产核心区,确保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编制《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立了青稞的基础产业发展地位。

  青稞产量提升为青稞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青稞价值提升却需要从深加工入手。目前,西藏自治区生产的青稞除了用于传统的糌粑制作和青稞酒酿造以外,还用于青稞米、青稞面粉、青稞麦片、青稞茶、青稞面包以及β-葡聚糖发酵制品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饮品的精深加工。目前,西藏规模化青稞食品生产企业达30余家,总加工能力达到11万余吨。以西藏自治区农科院为主体、以青稞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已达百余种。

  图为西藏产业扶贫展青稞产品展区 摄影:赵二召

  近年来,青稞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被不断挖掘,青稞系列产品成为西藏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通过提高青稞的附加值,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提供可靠途径,将群众的传统口粮,通过产业发展变成附加值较高的农业产品,对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意义重大。(中国西藏网 综合/赵二召)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