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扎西 刘玉发布时间: 2018-10-29 10:18:26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观点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观点、态度以及看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观。民族观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规律、不同时代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民族问题在社会总问题中的地位,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明了民族及其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是揭示了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规律。民族形成方面,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历史发展多样性影响,民族形成途径是多元的。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发展序列,是民族形成最初的也是最普遍的途径。民族形成后出现的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现象是历史的必然。民族消亡方面,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民族差别的消失,民族也将融合起来,民族最终也将消失。三是提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关系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解决民族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民族内部存在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划分比民族划分更重要。资产阶级的民族性与无产阶级的民族性截然不同。阶级社会里的民族矛盾和斗争有深刻的阶级根源。阶级剥削和压迫是民族剥削和压迫的根源。四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纲领和原则。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实现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民族特权。马克思主义主张以消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为目标,实现各民族劳动人民的大团结。民族自治强调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是无产阶级采取单一制国家形式建立国家后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自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经济文化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无产阶级政党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需帮助各民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主要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民族概念及其特征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将我们党对民族的概念和特征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我们进一步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民族和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二是进一步丰富了民族问题的含义及特征。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是对民族问题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民族问题的特征表现为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和国际性等五个方面。三是提出了处理民族问题必须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探索出的重要经验。四是提出了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多民族国情和中华民族的认识,提出了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五是明确了各族人民应将国家统一作为最高利益。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重要性。如果国家经受危难,每个民族的发展也难以得到保障,必须把国家统一作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六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不是民族消亡的阶段,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我们应当正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人为取消民族差异不利于民族团结,更不利于发展。七是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源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地区间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外,我们党还提出了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政策,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政策,以及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而科学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进一步阐明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要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性。

二是准确概括了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是对我国当下民族问题的准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对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是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充分肯定和坚持,以及对民族工作经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四是强调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源头,其他民族政策皆由此而来、依此而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其核心要义是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初衷、坚持的依据、完善的目标。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的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必须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五是指明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他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贺匾中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从以上的精辟论述中可以得出,民族团结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从而关乎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社会稳定,从而关乎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繁荣发展,从而关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做。

六是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的形成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江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融合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每个民族都是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团结起来、凝聚共识,为早日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

七是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取决于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历史充分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民族干部提出“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挚”的要求,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新中国诞生以来,党和国家在西藏全面贯彻落实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等,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各民族人民享有充分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充分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批准地方性法规和作出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共300余件。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列入西藏自治区法定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结合西藏实际情况,西藏自治区还先后制定实施了多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条例和补充规定。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西藏地方的实际,是西藏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

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和现实证明: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关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在西藏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西藏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以及“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全区上下呈现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民生民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和谐安宁,文化繁荣兴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17年底,西藏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10.6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7元。旅游业、文化产业、特色农牧业、藏医藏药业、民族手工业等成为西藏自治区最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交通、邮电和旅游基础设施从无到有,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建成通车,拉林铁路工程开工建设,已形成了以公路为主,航空、铁路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民免费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公费教育,已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四是人口较少民族得到全面发展。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门出台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规划,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商务部、文化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1964、1965年,门巴族、珞巴族分别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并设立了门巴民族乡、珞巴民族乡。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扶持门巴族、珞巴族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力量帮扶门巴族、珞巴族群众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延伸至门巴、珞巴民族乡。门巴、珞巴等西藏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收入逐年增加,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教育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五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培养。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只有76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2014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11万多人。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以上。十世班禅、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格列朗杰、热地、向巴平措、白玛赤林等先后担任国家级领导职务。通过民族院校培养、内地挂职锻炼、出国学习考察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作风过硬、综合素质优良、学历结构和民族结构不断优化的少数民族干部,形成了一支藏族干部、汉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组成的西藏干部队伍,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

四、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观中的重大问题

一是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引以为豪的基本国情。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曾经有众多的民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和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56个民族。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动力。中华各民族在缔造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发展了经济上的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推动了祖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好地发挥统一多民族这一特色、优势和有利因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历史造就的统一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我国因多元而异彩纷呈,因一体而不断兴盛。历史演进中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各民族在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不同民族可以共存共荣,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和智慧。中国的任何民族都不能自外于中华民族。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在新时代,各民族都为共同缔造了这样一个美好家园而倍感骄傲,为共同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国度而倍感自豪,激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是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祖国是各民族的母亲,各民族都是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女。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各民族情同手足,携手从历史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美好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是骨肉兄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个大家庭的活力有赖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存在。多元和一体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过分强调一体而忽视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中华民族就会失去源头、活力;如果过分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就会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变成一盘散沙。我们应当尊重多元、包容差异,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发展。

四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脉。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甚至在矛盾冲突对立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正是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使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和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强大、巩固和成熟。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增进国家意识、国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没有交流交往交融,就没有中华民族。正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了中华灿烂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

(责编: 吴桃)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