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 冯志端发布时间: 2018-12-13 10:57:16
打印
T+
T-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时刻,我们不能不深情地怀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邓小平同志。

  一、社会主义的缘起和曲折历程

  20131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兴起到燎原的5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学概念也是政治学概念,同时也是文化学概念和社会学概念。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受道德以及非历史的理想所激发的,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平等派和掘地派,或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乃至柏拉图的《理想国》,它最初是道德上敏感的资产阶级的一个发明。这种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乌托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信条直到19世纪早期才逐渐形成。它的发展是对无约束的工业资本主义出现的反应。社会主义最初代表的是工匠和手工业者的利益,这些人受到当时工厂生产扩张的威胁,但很快便和不断增长的工人阶级——即所谓早期工业化的“工厂饲料”——有了联系。最初的社会主义带有原旨主义、乌托邦和革命的性格,目标是废除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代之以通常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社会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他的思想奠定了20世纪共产主义体制的基础。

   19世纪晚期开始,一种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传统出现了,它反映了当时由于工作条件的改善、工资的提高以及工会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壮大,工人阶级已逐渐融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社会主义宣称,走“议会道路”就会和平、渐进、合法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有两个渊源:一是伦理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传统,以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傅立叶和威廉·莫里斯等思想家为代表;二是主要由爱德华·伯恩斯坦发展的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社会主义运动分裂成为两个对立的阵营。革命的社会主义者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为代表,自称为共产主义者;而改良社会主义者在宪政框架内进行活动,主张社会民主主义。两个阵营的对抗不仅集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手段方面,而且对社会主义目标的性质本身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民主主义者背离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原教旨主义原则,主张以福利、再分配和经济管理等政策重塑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主义形态在20世纪后期都遇到了空前的危机,有些人甚至宣称社会主义已经死亡,并且后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出现。这一过程中最有戏剧性的事件,是苏东巨变;而社会民主主义不断从传统的原则中退却,有人因此认为它与现代自由主义已无什么差别了。

  马克思从未规划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组织的蓝图,仅提出了若干宽泛的原则。恩格斯1893511日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时指出:“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然,他们设想私有制将消灭,集体或社会所有制会取而代之,经济服务于社会的物质需要,而不是受全能市场的支配。不过马克思支持人民在社会各层次的广泛参与,并预测共产主义完全确立后,国家将会“消亡”,这使他与国家集体化和中央计划拉开了距离,后者正是20世纪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和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主张提出已有500年的历史了。社会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变为实践已有60年时间(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算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从形成到现在只有40年的时间(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我们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有在就也有挫折。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的,围绕这个问题党内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一大批持不同看法的领导人被错误的指责批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条路线,用不争论凝聚党内外共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思考和政治实验,逐渐抛弃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私有制)、经济调控手段(计划、市场)和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资本等生产要素分配)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传统理论。

  1978121822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次全会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始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邓小平理论历经酝酿、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级,这就是: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为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于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当年下半年的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的报告。

  第一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醋酸时期。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判断。比如,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分析判断,他认为1956年党的八大作出的“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飞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判断是正确的、科学的、符合我国实际的。他认为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在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点,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其中第一条就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分析判断,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判断,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又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考,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市场经济的惊天论断。邓小平同志在对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走中国式现代道路、发展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

  第二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深化和提出了一系理新的理论观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其实这是对陈云同志计划经济思想的一种政治态度,陈云同志是主张计划经济的)。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他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又比如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要求,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写进了党章。党的十九大对这条基本路线作了补充和发展。还有,关于时代的主题论,邓小平同志认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要抓紧机遇加快发展自己。等等。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总题目,并列举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展出来的12个科学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这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时期。其标志是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88岁高龄经地几年特别是对1989年“六四风波”以后“左”倾思想回潮导致改革开放停滞不前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以和家人到南方度假为名,乘视察之机,把自己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总结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深入阐发。这是邓小平同志以中国特色社会的集中阐述,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关于改革的性质和地位的新论述;关于计划与市场性质的界定;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市场与计划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这些重要论述和重大创新观点,厘清了人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1992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贯彻邓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提法,并对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一国两制”,使之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得到比较系统的阐发。

  第四个阶段:从199210月党的十四大到现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的时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我们党在这些中,不断为这一理论宝库增添新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创立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走向何方、怎么走的重大时代课题和世界课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是党的十九大的一大亮点,也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贡献。

        邓小平同志在世时,始终强调要加快发展,强调要快,不能等,不能像小脚女人。这主要是邓小平同志看到“文革”后我国经济已频临崩边缘、经济社会发展与西方国家甚至亚洲四小龙的差距越拉越大,看到人民生活几十年没有多大改变,心里焦急。他在日本访问时期间坐高铁时工作人员问他有什么感觉,他只说了一个字:“快”。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讲得最多的一个字也是“快”。可见他对加快发展中国经济心里是多么迫切呀。而我们党的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陈云同志总是强调要稳,强调要平衡。陈云同志是我们国家的“总会计师”、经济“操盘手”,是我国计划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与陈云同志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的主要分歧是在走“文革”前的计划经济路子,还是走市场经济路子。陈云同志主张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同志主张搞市场经济。1988年物价冲关失败后,陈云同志找赵紫阳谈话,明确地把市场经济叫做“西方市场经济”,给市场经济贴上了西方的标签。而邓小平同志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手段。当时有人说邓小平同志是“改革派”,陈云同志是“保守派”,实际上邓小平同志和陈云同志都主张改革,没有人反对改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学说、价值理想,又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从理论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实现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新战略,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了民族化、当代化、大众化、现代化和科学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然充满生机活动。

  从实践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崭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实现“两个一是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是凝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避免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践的模式,就是一条道路;作为思想概括,就是一种理论;作为一套构想,就是一种制度;作为一种观念,就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引领,就是一面旗帜。无论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社会主义”是本质,“中国”是国情,“特色”是样式,离开本质谈特色,离开特色谈本质都是错误的。只有三者连在一起,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性。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统一体。在当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四、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人

  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他在党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他的威望是建立在长期的斗争实践基础上的。邓小平同志严于纪律,行动果断,当他下决心时,他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寻求脚踏实地变革的同时尽力谋求政治稳定,他关注例行事务,习惯有规律。19769月毛泽东去世后,论资、论功、论能、论德在党内、军内无人能与邓小平相比。邓小平是我们党早期党员,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参加周恩来领导的旅欧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央苏区,与谢维俊、古柏、毛泽覃三位同志一道被作为毛派代表受到打击迫害。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挺进大别山斗争,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领导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战役,参与和平解放西藏的决策和指挥。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上世纪50年代初调中央工作,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毛泽东1959年,毛泽东在为党的八届七中全会而准备的讲话提纲中写道:“权力集中常委和书记处,我为正帅,邓为副帅。”可见毛泽东对小平的倚重。之后,毛泽东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邓小平“政治强”、“原则性、灵活性都很强”、“棉里藏针”。“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批判,靠边站。1973年第二次出来工作,主持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斗争,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1976年“四五”运动期间,第三次被错误打倒。1977年冬恢复工作。邓小平一直是毛泽东心目中最佳的接班人选,是制衡林彪、“四人帮”极“左”势力的“钢铁公司”。在毛泽东去世后,党和国家极需要邓小平出来掌舵、领导,这也是党心所向、军心所向、民心所向。美国汉学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邓小平在大事当前,喜欢独自一人静静思索,考虑他要说什么,当时机一到,他便能作出清晰明确的表述”。一旦没有毛泽东在背后盯着他,邓小平对自己和自己的权威十分自信,在客人面前表现得轻松自如,坦率而机智,并且直言不讳。”傅的这个看法是准确的。

  邓小平同志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点成员,参与了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文革”时期曾一度复出工作,领导国民经济整顿与恢复。粉碎“四人帮”后又很快出山工作。他早年在国外学习生活过,了解外界的情况。他长期在国内从事革命、建设事业,熟悉中国的情况。他长期深居最高决策层,对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制度方面的弊端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他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前,其主要负责落实,而不是理论,所以他十分重视实事求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毛泽东同志去世后,再也没有人比邓小平同志更有资格、有能力领导这个大党大国,再也没有人能够有魄力有阅历领导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和人数最多的国家了。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在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民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居功至伟、无人能及,那么,邓小平同志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功高盖世、居山之巅。邓小平同志去世后,中共元老薄一波评价说:“千古一人,一人千古”。中国共产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往直前,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而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因为那是两条死路。

(责编: 吴桃)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