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沐浴在共和国的阳光下

作者: 西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发布时间: 2019-09-16 11:51:20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核心提示

  沐浴在共和国的阳光下,西藏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进程;今天,西藏和全国一道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解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为了建构更加理性而深刻的认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才有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昂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今天,我们当以更加饱满的爱国热情,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

  70年风雨兼程,共和国走过70年光辉历程。沐浴在共和国的阳光下,西藏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进程;今天,西藏和全国一道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解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是为了建构更加理性而深刻的认知——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才有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昂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今天,我们当以更加饱满的爱国热情,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

  一、解放:社会制度实现伟大历史性跨越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命运相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与这一共同体休戚与共。近代以来,中国羸弱,惨遭西方殖民势力蹂躏;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也和祖国命运一样,长期遭受殖民势力的染指和侵扰,实现民族解放成为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和压迫,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无数次斗争的洗礼和实践的锤炼,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找到了摆脱国家和民族厄运的正确方向和路径,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也为西藏摆脱帝国主义势力的侵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全国各地的陆续解放,西藏各族人民盼望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考虑到西藏地方的特殊情况,中央决定采取和平解放的方式。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标志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使中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统一,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快了现代民族国家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使长期遭受殖民势力染指的西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政治干预和经济压迫,开启了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谋求民族崛起和复兴的进程。

  然而,西藏解放之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价值内涵远不止于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也就是说,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内因和根本动力。因此,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促成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旧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这一制度在人类社会早已进入现代文明发展阶段的上个世纪中叶,已然成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沉重桎梏,严重阻碍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以来,西藏有识之士为了使西藏改变传统落后的面貌,使西藏走上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多次试图变革旧西藏的社会制度,以促成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实现西藏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无奈于建构于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势力的强大和顽固,无奈于帝国主义势力的长期盘踞和干扰,所有改革尝试皆以失败告终。纵然,和平解放西藏,我们成功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但横亘在西藏发展进步道路上的制度障碍依然苟延残喘。“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1959年,代表封建农奴制的西藏上层反动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为使封建农奴制永远不改,悍然发动了武装叛乱。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期盼,在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下,一边平叛,一边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民主改革使西藏摆脱了旧制度的羁绊,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启了西藏社会制度伟大历史跨越的新征程。由于,新西藏是从旧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开展民主改革的同时,我们逐步推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雪域高原的实践,随着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实施,西藏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团结奋斗、平等发展、繁荣进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以民主改革的完成和自治区的成立为前提和背景,西藏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西藏得以完全确立。

  经过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和社会生产力解放的伟大历程,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

  二、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伟大历史性跨越

  西藏经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伟大历史进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新西藏是直接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脱胎而来的。众所周知,西藏因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因素的交错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长久以来一直落后于祖国内地的发展。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必须毫不动摇地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宣告我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无私援助下,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团结奋斗,有力推动了西藏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为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入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党中央先后于1980年和1984年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西藏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这一时期,改革以农牧区为切入点,确立了“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一个解放、两个为主、两个转变”。考虑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为照顾起点的不平等,中央专门针对西藏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同时还于1984年起,启动了国家投资、9省(市)援建的43项工程。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特殊优惠政策的实施和全国性支援的展开,使西藏在现代国家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减轻了差异性所造成的发展压力,使西藏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在改革开放伊始,便融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形势和艰巨任务,特别是西藏所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复杂形势,1989年中央适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会议纪要》,精准研判了西藏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首次明确指出西藏工作要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西藏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西藏改革、发展、稳定步入正轨,成功开启了西藏工作新局面,这成为西藏工作的一个转折点。西藏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基本指导思想,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援藏工作纵深发展,对外交流不断深入,传统封闭的状态得到进一步突破和改善。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深入,党中央深度考量西藏工作,全面分析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认为西藏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同时还面临着以十四世达赖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的长期干扰破坏,西藏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艰巨复杂,必须把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进行全盘谋划。在这样的背景下,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上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确定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把发展和稳定明确为西藏工作的实践主题,并作出全国对口援藏的战略安排。这次会议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加快西藏发展步伐,2001年中央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将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上升为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将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为发展和稳定的价值目标,这次会议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二个里程碑。会后,西藏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推进。

  2010年,为进一步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动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深刻分析反分裂斗争新形势新情况的基础上,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阐述了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这次会议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三个里程碑。会后,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重大部署全面展开。

  “一个转折点,三个里程碑”鲜明地反映了西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无私援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伟大实践历程。实践充分证明,西藏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维度和现实张力的深刻彰显,是在对发展差异的正义追问中深度对接国家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实践。正是在党的卓越领导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三、巨变:进入新时代

  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把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整体布局和全盘规划,这是新的历史方位下西藏工作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述,全面阐明了国家治理、边疆治理、西藏发展稳定的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2015年7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明确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随后,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总结和梳理了六十多年来党领导西藏工作的基本经验,形成了“六个必须”的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对新形势下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一大批支援西藏建设的重点项目,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优化、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西藏的优惠政策。201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还就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启动和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亲致贺信,亲自给几十年坚持守边护边的隆子县玉麦乡群众回信,亲自主持研究川藏铁路建设规划,对西藏各项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西藏工作进入新时代。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发展,正确处理“十三对关系”,从9个领域46个方面建构西藏改革主体框架,形成改革成果800多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推进。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就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高居全国榜首。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实施“治边稳藏”方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全面部署,反分裂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宗教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民族团结不断加强,边境治理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群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建设美丽西藏。正确处理了保护生态与保护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深入推进,确保了雪域高原天蓝地绿水清。经权威认定: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总体趋好,绝大部分区域处于原生状态,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制度规范日益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全面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深入实践,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基层民主深入推进。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具有高原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力弘扬,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外文化宣传交流工作广泛开展,发展进步、稳定繁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文化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新时代,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不断稳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显著增强,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70年,时光荏苒。西藏解放、发展、巨变的伟大历程,向世人充分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温暖的怀抱中,西藏才会发生“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巨变。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愿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执笔:毛奇)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