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西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不仅是藏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一项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刻把握西藏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将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规律,为西藏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和理论基石。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西藏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西藏的唐卡艺术、藏戏表演、藏医药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在中华文化沃土中孕育成长的瑰宝。例如,《格萨尔》史诗与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宝库,生动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我们要深入挖掘西藏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西藏通过挖掘昌都卡若遗址、茶马古道、江孜宗山抗英等史实,明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以拉林铁路通车、农牧区安居工程、教育医疗普及等民生成就,让“五个认同”成为各族群众的亲身见证。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双路径锚定认同,将宏观理论转化为贴近群众生活的认知体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事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西藏文化实践创新
新时代西藏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西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西藏现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其中,藏戏、《格萨尔》史诗、藏医药浴法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这些系统性保护工作的成效在基层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朗县金东乡建成的林芝市首个乡镇级牧民文化综合展览馆,采用藏汉双语展陈,系统展示了金东藏纸、牧民服饰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通过图文、实物、声光电多维形式,让牧区文化可触可感。
在文艺创作领域,西藏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展现时代精神相结合。2024年第二届西藏文化艺术节,推出《雪山彩虹》《藏东儿女情》等千余部高质量文艺精品。这些创作成果通过各类文化平台得以充分展现,例如堆龙德庆区举办的“舞动堆龙”系列活动之觉木隆派藏戏展演,集文化观赏、文旅推介、特产展销于一体,吸引线上线下5万余名群众参与。活动中,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艺术团的孩子们表演原创节目《传承》,展现藏戏的代际接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基层。全区现有6287个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从事人员达10万余人,实现自治区和7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74个县(区)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697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5492个行政村(居)有文化活动室等五级公共文化场所。据统计,2024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超12万场次,惠及群众近2200万人次。同时,西藏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总分馆建设任务,完成全区15座重点寺庙“四馆”挂牌,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到千家万户。
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凝心聚力作用
西藏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实践表明,通过系统性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不仅传承保护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辟了新路径,2024年,西藏文化产业产值111.44亿元、同比增长23.8%,旅游接待6389.1万人次、同比增长15.81%,总花费745.93亿元、同比增长14.5%。拉萨市推出的“情满拉萨河”文旅项目,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例如滨河公园的跳舞“牛牛”吉祥物,以高原牦牛为原型,融合拉丁舞与藏族舞蹈元素,成为雪域高原新晋文旅“顶流”。这种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以现代审美方式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西藏深入实施“感悟西藏·爱我中华”文化传播交融工程。累计创建各级模范单位1691个,2024年3个集体和4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当地群众融洽相处、和谐互惠,成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
西藏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区74个县(区、市)全部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建成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景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时,西藏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挖掘整理300万字史料,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门巴族珞巴族卷》的出版,填补了人口较少民族古籍保护的空白。
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西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全覆盖,村(社区)主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2.5%。通过开展村主干语言培训攻坚行动,围绕富民政策、就业创业等设计实用课程,有效破解了交往沟通壁垒。
经验与展望:迈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西藏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特别是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深入阐释西藏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要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构建全覆盖学习、精准化宣传、常态化教育、一盘棋工作、法治化保障的制度机制,推动西藏文化建设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实施“文艺骨干培育计划”,为基层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目前,西藏通过县乡文艺骨干培训计划,每年为基层培养1000多名文艺人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同时,依托西藏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唐卡艺术、藏医药学等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建立党委统筹、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工作格局。完善资源保障机制,西藏已完成“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7.16亿元,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多元投入为辅的保障体系,重点支持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建设与数字化传播等项目。深化跨界融合机制,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字博物馆,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在公共空间中嵌入中华文化符号,实现以文化人、融入日常。
西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实践。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文化认同的深化、文艺精品的创作、公共文化的服务,使西藏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2023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SK2023-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