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需要把握的重点

作者: 达娃欧珠发布时间: 2018-09-13 09:47:17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十三对关系”,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智慧之光,蕴含着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成功实践的深刻思考,是解决西藏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的有效举措,对于全面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推动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处理好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抓好社会投资。一是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五放、六支持”等政策措施,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优化服务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高效便捷的企业开办、经营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下大力气扶持非公经济做大数量、做强实力、做优质量。二是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抓好生产型实体经济的落地。要拿出真金白银政策措施,真正把我区打造成投资兴业乐土,让引进企业愿进来、能扎根、能发展。要善作善成,按我区产业导向,拿出计划、压实责任、主动对接,真正让招商引企落地见效。三是多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大力改善投资兴业条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善于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撬动作用。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降低运营成本。要通过不断提高群众收入、促进人口流动等措施,做大做强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提高投资回报率。

二、正确处理好建设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工作,重点是加强民生项目的实施。一是在抓好事关我区发展稳定的重大项目实施的同时,重视抓好关系民生福祉的短平快项目。二是重大项目建设要与民生项目统筹兼顾,做到重大项目在哪里落地,哪里就有民生福祉,发挥好重大项目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三是重大项目的建设、经营全过程都要重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四是项目和资金要向农牧区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五是教育引导群众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争取、主动参与、全力配合重大项目的实施,坚决防止十四世达赖集团借生态、宗教等名义干扰破坏重大项目的实施,阻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正确处理好发挥优势和补齐短板的关系

我区优势主要是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短板是我区处在反分裂斗争最前沿、主战场,面临着十四世达赖集团的干扰破坏;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结构不优,自我“造血”功能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等要素匮乏,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较突出,同时宗教氛围浓厚,信教群众求来世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能否准确把握优势和短板考验执政智慧,是否善于既发挥优势又补齐短板彰显执政能力。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看能否准确把握优势和短板,认识和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充分认识发挥好优势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短板的制约,反之,补齐短板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发挥优势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补齐短板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赢得持续的发展后劲。二是要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我区面临特殊矛盾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突出抓好补齐短板,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四、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转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极看法,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力是有意愿通过二、三产业创造更高劳动价值的劳动力,是农牧区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力群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第一资源。二是转变乡村没有产业,只有城市才能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思想。围绕发展乡村产业,一要引导投资导向,支持国家投资、项目向农牧区发展产业倾斜,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向农牧区延伸,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二要引导产业导向,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业及其加工、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建筑施工、商贸物流等“不离乡不离土”产业;三要加大产业扶持,支持培育乡村经营主体,助推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帮助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三是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优化就业队伍结构,吸引大学毕业生和内地农村种养能手等加入农牧区劳动力大军,同时让农村劳动力大军融入乡村产业甚至成为主力军。

五、正确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要按照让搬迁群众能搬得出、扎得下根、脱得了贫、发展得了产业的原则。一是增强扶贫搬迁工作的战略思维,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有序推动。二是拓宽思路视野,通过搬迁群众适当向城镇聚集,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充分考虑城镇人口容纳和产业支撑能力,避免一哄而上,全部向城镇搬迁。要充分利用好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地区的资源,使搬迁群众向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之地,铁路、公路、机场沿线交通通达之地,旅游景区景点区域易增收致富之地集中,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统筹考虑,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要明确一条红线,按照总书记要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的要求,把是否有利于兴边固边作为首要原则,稳妥引导腹心地区和边境非一线地区贫困群众向边境一线搬迁安置,让搬迁群众因兴边固边而精准脱贫,让边境一线因扶贫搬迁而进一步巩固。

六、正确处理好央企在藏资源开发和解决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关系

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在西藏执政的重要基础和依靠力量。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增强央企责任。一是驻藏央企必须在考虑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政治站位,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区情,积极承担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为其他企业起表率带头作用。二是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和解决当地群众增收和就业的问题,达到开发一方资源、稳定一方群众、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同时,还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承担起扶贫济困等社会责任。

七、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一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坚持生态第一、保护优先,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为优化我区生态环境夯实思想基础。二是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保护生态工作不能孤立地看待,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生态政策富民、生态环境利民、生态资源兴产业,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生态保护大业的积极性。三是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生态第一、保护优先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牢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绿色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永续动力、全民合力。

八、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区城市与内地城市、我区农牧区与内地农村,我区城市与农牧区在基础建设、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差距,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一是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城市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巩固拓展组团式医疗援藏、教育援藏等成功经验,不断增强以点带面的能力,提高我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和城镇在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能力上的示范带动以及辐射延伸效能。二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在生产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牧业短板。三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轮驱动”,统筹谋划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使我区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四是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态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普惠共享,相得益彰。

九、正确处理好高校毕业生政府就业和市场就业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深化就业制度改革。一是深刻认识就业制度改革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我区人力资源,逐步优化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长远性、战略性工作。二是准确把握就业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激发人力资源、市场经济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改变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和浪费并存的现象;要转变“政府拿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创业”的粗放式管理方式,进一步拓宽思路,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高校毕业生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对毕业生分类引导、精准施策、人企对接,以就、创业的成功率,不断增强市场就业的吸引力。要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参与就业制度改革。三是拓宽就业渠道,在继续用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有限资源的同时,下大力气用好市场就业这个无限资源。要用好区内区外两个市场,打好政治、经济、民生三张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既能为我区和谐稳定,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贡献,又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优化我区经济结构,不断催生新动能。

十、正确处理好简政放权和地方承接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一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政府部门要舍得放权、舍得“割肉”,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彻底回归其服务社会的本色。二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要从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入手,逐步建立“统一、高效,各部门协调联动”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同时,在优化服务上,各部门要形成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的体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环境,真正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三是提升素质能力。要加大培训力度,在不断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准确领会、用足用好各项改革政策的能力,紧紧抓住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的有利机遇,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十一、正确处理好企业增产提效和改善企业职工福利待遇、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的关系

我区企业在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都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明确企业承担的三个责任(政治责任、经济发展责任、社会责任)。企业要在很好承担政治责任的前提下,一是大力促进企业生产增产提效,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不断提升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企业收益分配更多地向职工倾斜,不断改善企业职工福利待遇和生产生活条件,让企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职工。三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除了在企业发展中不断扩大拓宽农牧民群众就业渠道外,还要通过开展扶贫、济困活动,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等公益事业,更好地贡献社会。

十二、正确处理好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关系

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既要用好用足用活特殊优惠政策,又要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给予的各项特殊优惠政策,做好对口援藏的衔接工作,力争使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支援发挥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让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撬动西藏内生动力,内化为感恩之情、奋斗之志,外化为促发展的动力、抓稳定的自觉,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充分激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做好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还要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与十四世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坚决消除十四世达赖集团利用宗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群众淡化宗教消极影响,理性对待宗教,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好今生幸福生活。同时,推动农牧区群众以解放思想,不断释放解放生产力的红利。四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力量倍增效应。

十三、正确处理好鼓励干部担当干事和容错纠错的关系

干部队伍,是做好党在西藏工作的根本力量,关系党在西藏各项事业的成败。处理好这对关系,重点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各级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从对党忠诚的高度看待干部是否担当作为,既看日常工作中的担当,又看大事要事难事中的表现。在我区,特别要注重干部反分裂斗争中的政治观点、政治表现。对不同层次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要注重了解最基本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对于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还要注重了解其是否具备执政所需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而对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除应具备以上两个方面基本条件外,更要注重了解其在关键时候的应急处突能力。二是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干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勇于创新的干部要大胆使用,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三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干部考核、监督、审计、督查等手段,动态了解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全面识别干部、客观评价干部,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作者为自治区工商局局长)

(责编: 吴桃)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