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确保“三个意识”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作者: 王文令发布时间: 2022-07-25 10:26:36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西藏决定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宣传教育,是对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安排部署的贯彻落实举措,是对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有效贯彻落实,是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凝聚人心的有力举措,是做好“四件大事”、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重要举措。在开展国家意识宣传教育中,突出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树牢国家意识,以国为大,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心灵深处;在开展公民意识宣传教育中,突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牢公民意识,做爱国守法、崇良向善的合格公民;在开展法治意识宣传教育中,突出坚持完善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倡导全民守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一、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树牢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基于对国家的产生、发展、实质等根本问题的科学认知和正确理解,而形成的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生存发展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主要体现为国民对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发展、国家形象、国家责任等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实践。公民的国家意识有着具体内容和情感倾向,就是公民对国家的认知态度、价值选择、责任心和自豪感。

  树牢国家意识,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正确认识、深刻把握和有效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坚定文化认同根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最深层次的认同。要不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升级改造,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在西藏得到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文艺工作在凝聚人心、凝聚意识、凝聚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抓质量提升、抓公共服务、抓产品供给,坚持文艺产品的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新时代文化创新实践工作,通过“三个意识”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文明新风,加大科学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理性对待宗教。二是筑牢民族团结之本。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民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怀抱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建设西藏、发展西藏、守护西藏,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牢牢谨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指示,以民族团结为生命线,强基固本惠民,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全面打造各类宣讲团、讲师团和各级干部宣讲队伍、民间宣讲队伍,让“三个意识”宣传教育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寺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铸牢国家意识,要抓好爱国主义主流铸魂宣传教育这根主线。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在上下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近年来,西藏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通过活动牵引、典型激励等措施,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民族爱西藏爱家园的正能量。一是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专题教育,讲清楚、说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引导全社会要像深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深爱伟大祖国,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将爱国主义情怀植于心、践于行。二是牢记殷殷重托,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西藏各族儿女的血脉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贺信、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等,进一步激发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西藏人民奋勇前进。我们要牢记重托、感恩奋进,深刻感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思想上拥戴人民领袖、政治上维护人民领袖、行动上紧跟人民领袖,与党同心同向、同心同德、同心同行。

  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现代公民个体对自己在国家、社会生活中被赋予权利与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同和理性自觉,是增强国家意识和法治意识的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它主要包括权利主体意识、法治规则意识、爱国主义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等。

  树牢公民意识,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各族人民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的价值路径。树牢公民意识,要从价值规范外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主题,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实现紧扣新西藏社会发展进步主题的公民社会化。

  树牢公民意识,要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翁,都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要增强权利义务统一意识,把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增强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意识,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倡导移风易俗,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为推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

  树牢公民意识,要深入开展公德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要把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灌输到自己的头脑中、落实到行动上。要提高自己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认识到自己带头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积极作出表率,敢于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作斗争。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藏,树牢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增强法治意识,就要树牢国法至上、宪法至上理念,自觉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树牢法治意识,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更加坚定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推进国家法治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树牢法治意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藏。依法治藏是党和国家着眼新时代新常态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党和国家对治理西藏历史经验和战略实践的梳理总结,是对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的重要战略部署。教育引导全区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藏的重要意义与战略意义,要完善依法治藏宣传教育体系,让法治意识形成强大动力与共同思想意识并注入各族群众尤其是宗教界人士的内心深处,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树牢法治意识,要倡导全民守法。倡导全民守法是落实依法治藏方略、建设法治西藏的重要基石。良法促进善治,即使有良法,如果得不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自觉遵守,法治仍是一句空话。全民守法就是要求国家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只有全民守法,才能实现立法目的、保证执法、支持司法,真正树立法律的权威,建成法治社会。倡导全民守法,首先,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法治宣传月、法治宣传日活动,结合“八五”普法,通过网络、电视、文化艺术节等,做好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拓展普法覆盖面,实现良好法治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养成遇事想法、遇事找法、遇事靠法的好习惯。其次,各级党组织、机关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守法,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为人民群众作表率。

  总之,全区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宣传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单位:西藏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